佛教「五大」的介紹

佛教的五大─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
聖嚴法師有關四大的說明

《心經新釋》

「構成我們人體四大(地水火風)的元素是取自地球,人死後四大分離,元素又回歸大地。從地球的物質成分或數量來算,不管人口增減多少,都沒有離開地球,所以地球的質量是不增不減。」 法鼓全集2005網路版 (第7輯第1冊, 頁94, 行16─頁95, 行1~2)

《八大人覺經》

『所謂「四大」,即是組成人類肉體的四大元素:
一、 地大:骨、肉、筋絡、皮膚、指爪、毛髮等。
二、 水大:血液、涕唾、汗液、眼淚、舌津、精髓、便尿等。
三、 風大:消化、循環、新陳代謝等的運作。
四、 火大:體溫、體能等。
四大和合,假名為人,而此四大元素若有一項不調,便生病苦,若缺其一,即會死亡;四大離散,人即成空,因此經云:「四大苦空」。人類所依止而住的欲界環 境,也是地水火風的四大假合而成,若不悟其為空,執著為實有、恆有,便會起貪、瞋、取、捨等的煩惱之苦。』 法鼓全集2005網路版 (第7輯第13冊, 頁16, 行16─頁17, 行1~8)

《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》

『五蘊的第一項「色蘊」,指構成肉身的物質:肌肉、骨骼、頭髮、皮膚、血液、神經、指甲……一切五臟六腑,凡是構成我們身體的物 質,皆不離於「色蘊」;也即是佛家所稱為的「四大和合」。 「四大」即指地、水、火、風四個元素。身體中固體的部分,通稱為「地大」,即皮膚、骨骼、四肢、五官、五臟、神經……等。流體的,稱為「水大」,即血液、 眼淚、唾沫、汗水等等。消化食物,而產生身體的熱量、熱能,維持生命的供需,即是「火大」,體溫即是。「風大」,即指身體內運行流動的氣體,例如呼吸、放 屁、廢氣的排除,以及氣脈的循轉。 身體本身恆常於新陳代謝中,變化不已;四大也是。我們飲食,而後排尿、排汗、排便……一切緩緩變移消失。皮膚上的角質隨著歲月,緩緩蛻落-無論清洗或不清 洗,終將如是流失,如是變化。頭髮乾萎、禿少了,牙齒蛀蝕、缺漏了-即使不提「五蘊」,光是「色蘊」便在日日的變化、流轉中,更何況心理、精神的狀態! 』法鼓全集2005網路版 (第4輯第13冊, 頁62, 行2~14)

《平安的人間》

「身心平安──身心的平衡與安穩:身體不安的主要原因,是由於身體機能不平衡,佛法稱為「四大」──地水火風失調,也就是冷熱不調、飲食不調、睡眠不調、運動不足或運動過度、生活作息不規律等,這都會使我們的身體失衡。此外,不能夠控制內心的浮動,而造成種種心不由己、身不由己的狀況,也會使得身體的健康受損。」 法鼓全集2005網路版 (第8輯第5冊, 頁13, 行14~15─頁14, 行1~3)

《維摩經六講》

「至於「百一病惱」的意思,是說四大之中的任何一大有所增損不調,便可能有一百零一種疾病生起。四大不調則共有四百零四病生也。地大生黃病,水大生痰病,火大生熱病,風大生風病,各有一百零一種病。」 法鼓全集2005網路版 (第7輯第3冊, 頁88, 行10~12)

《歡喜看生死》

「佛教說人身難得,生命是非常珍貴的,而人身的組成,就是由四大而來。所謂四大,是指地、水、火、風。地是礦物質,水是液體,火是熱量、 體能,而風是呼吸、循環系統。這四個因子相互影響、互相作用,少了一樣,生命的現象就不完整。例如液體的流動(水大),要靠呼吸循環系統(風大)和熱量、 體能(火大),而能量則蘊藏在礦物質裡(地大)。這四大如果能調順,生命是活潑有力的,四大不調就容易得病;四大若分解,人就會死亡。人的存在就在四大之 中。 四大無常的意思,指明它因因緣和合,而有生命生成。但終歸要衰退、分解、離散。」 法鼓全集2005網路版 (第8輯第10冊, 頁32, 行5~12)

《歡喜看生死》

「佛教又說五蘊非我,這五蘊指的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是人的生理、心理及精神的全部。 色講的是所有的物質,也就是四大。人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的四大組合,擴大來說,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大身體,而這個大身體也是由四大所合成,它存在於無限的宇宙之中,與遠大的宇宙對比之下,地球的壽命也算是短暫的,所以地球也是無常的。 受是感受、覺受,是心理作用。 想是思惟,當你有感受之後,大腦就會開始作用,有了思惟。 」 法鼓全集2005網路版 (第8輯第10冊, 頁35, 行8~15)

《正信的佛教》

「佛教講四大皆空,是沿用著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,因為地、水、火、風的四大元素,是宇宙物理的,比如山嶽土地屬於地 大,海洋河川屬於水大,陽光炎熱屬於火大,空間氣流屬於風大。如把它們化為人體生理的,比如毛髮骨肉屬於地大,血液分泌屬於水大,體溫屬於火大,呼吸屬於 風大;若從四大的物性上說,堅硬屬於地大,濕潤屬於水大,溫暖屬於火大,流動屬於風大。但是,不論如何地分析四大,四大終屬於物質界而無法概括精神界的。 所以唯物論者以四大為宇宙的根源,佛教則絕不同意這樣的說法。
佛教所講的四大,也有小乘與大乘的不同。從大體上說,小乘佛教所說的四大,是指造成物質現象的基本因緣,稱為四大種,意思是說,地、水、火、風,是形成一 切物質現象的種子,一切的物象,都是由於四大的調和分配完成;四大和諧,便會欣欣向榮,四大矛盾,便會歸於毀滅,物理現象是如此,生理現象也是如此,所以 佛教徒把病人生病,稱為「四大違和」。小乘佛教觀察四大種的目的,是在使人看空我們這個由四大假合而成的色身,不以色身為實在的我,不因執取色身為我而造 種種生死之業,一旦把我看空,便會進入小乘的涅槃境界,不再輪迴生死了。
大乘佛教所說的四大,不是指的根本元素,而是指的物態的現象,是假非實,是幻非實,對於物象的形成而言,僅是增上緣而非根本法,雖也承認四大為物象的種子,但不以為四大是物象的真實面貌;小乘佛教因為只空我而不空法,所以 雖把物象看空,仍以為四大的極微質──「法」是實有的。不過,小乘佛教不是唯物論,而是多元論,因為佛教的空不僅空去四大,乃要空去五蘊;四大,只是五蘊 中的一蘊而已。
什麼又叫作五蘊呢?那就是: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前一屬於物質界,後四屬於精神界,四大,便是色蘊。」 法鼓全集2005網路版 (第5輯第2冊, 頁113, 行1~16─頁114, 行1~7)

佛教原典的說明

《佛本行集經》卷22〈26 問阿羅邏品〉

「凡眾生者。此有二義。一者本性。二者變化。合此二種。總名眾生。言本性者。即是五大。其五大者。所謂地大水火風空。我及無相。名本體性。言變化者。諸根境界。手足語言。動轉來去。及以心識。此名變化。若知如是諸境界者。名知境界。」(CBETA, T03, no. 190, p. 753, c19-25)

《尊勝佛頂脩瑜伽法軌儀》卷1〈2 持誦法則品〉

「既去有為五蘊四大立無為金剛不壞五蘊。即名無漏智身即無為。曼荼羅地亦然。其曼荼羅五輪加持。名為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。去有為五大立無為五大。故先觀曼荼羅地相(上)時。先從空起上觀風等如左(圖)。
珃(aṃ) 圳(vaṃ) 劣(raṃ) 曳(haṃ) 丈(khaṃ)

《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》卷2〈2 陀羅尼品〉

「想其自身成迦樓羅。作五大觀。一者觀地作白色觀。二者觀水作綠色觀。三者觀火作黃赤色觀。四者觀風作黑色觀。五者觀空作青色觀。此觀成已一切諸毒皆成非毒。」(CBETA, T19, no. 997, p. 530, a12-15)。

《迦樓羅及諸天密言經》卷1:
迦樓羅五大天觀門

凡存念風天者。其尊相好擇如眾山。而青黑色。具足千頭。有大猛健二千目一千臂衣黃。凡所坐處皆居野字上。以大龍王而為瓔珞。諸龍王等覩風天音生大怖畏。皆目中火生。每有大聲。其有聞者皆即降伏。其髮上堅精神可畏。往返輕利猶如旋風。須臾之間無所不至。有大神力發樹移山。
凡存念火天者。顏色赫奕。難可方比。福德焰生起於千日。羅字是天王真身。千光俱起。皆有美聲。化作圓光。光生千焰。而大輕利。有大炎勢。火災起時。能焚三千大千世界。此天之力等無有異。
凡存念地天者。有大異相而大猛健。每行止時。如帝釋乘象徐徐而進。有大威力。福德光焰如閻浮壇金。西貌有金剛光。位在天自在天以下第十一座。降伏十二日不令為哭。其力能遊諸天聚毒如山。此天能制眾生中毒。皆能蠲除令人怖畏。此天形貌超勝諸天。攞字充甲。亦如地大能載萬物。一切天神不存念者所作不成。
凡存念水天者。顏色猶如求虛。又如索月。如大海波浪。無窮無極。聲可怖畏。嚩字繞腰。能銷毒蛇并害其命。毒如大山皆能銷之。
凡存念虛空天者。阿(引)字存臍。日初沒時。虛空作青黃赤白黑相。此則虛空色也。亦作虹色。亦如火色。亦如雪色。亦如骨鸝色。亦如紅頗梨色。亦如碧頗梨色。亦如日初出時色。亦如月初出時色。亦如金色。阿(引)是虛空即迦樓羅身也。」(CBETA, T21, no. 1278, p. 334, c19-p. 335, a19)

《大般涅槃經義記》卷10〈憍陳如品〉

「謂從我心生五微塵。所謂色聲香味及觸。從五微塵生於五大。所謂地水火風及空。從彼五大生於五根。所謂眼耳鼻舌及身。從彼色塵生於火大。火大生眼。眼還見色。從彼聲塵生於空大。空大成耳。耳還聞聲。從彼香塵生於地大。地大生鼻。鼻還聞香。從彼味塵生於水大。水大生舌。舌還別味。從彼觸塵生於風大。風大生身。身還覺觸。彼說五塵俱生五大大俱生根。」(CBETA, T37, no. 1764, p. 894, c10-18)

《百論疏》卷1〈1 捨罪福品〉

「我心生五微塵者。五微塵即為五諦。我心既麁則外有五塵應之。於佛法即是名色支。外道不達謂從我心生五微塵。從五塵生五大者。五大即為五諦。塵細大麁故從塵生大。地具五塵。水有四除香。火具三塵除香味。風具二唯有聲觸。空唯有聲。」(CBETA, T42, no. 1827, p. 245, b6-11)

《維摩經抄》卷1〈7 觀眾生品〉

「如第五大者。三世諸佛只說四大。地水火風。無第五大之等。第五實其體。眾生同此。」(CBETA, T85, no. 2773, p. 430, c8-10)

《楞嚴經觀心定解》卷3

「若此虗空性圓周徧本不動搖。當知現前地水火風均名五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。阿難。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來藏。當觀虗空為出為入為非出入。是則四大與空均一常住。相雖示異性乃元同。莫不清淨本然周徧法界。稱之為大不亦宜乎。」(CBETA, X15, no. 306, p. 686, c18-23 // Z 1:23, p. 380, d8-13 // R23, p. 760, b8-13)

《楞嚴經指掌疏》卷3

「既均名五大。則空大性真地水火風亦性真。空大圓融地水火風亦圓融。以其皆是如來藏本無生滅性故。」(CBETA, X16, no. 308, p. 104, a11-13 // Z 1:24, p. 176, c15-17 // R24, p. 352, a15-17)

網路參考資料

五輪塔

又稱為法界五輪塔,是由五個輪堆疊而成塔,五個部分分別代表了宇宙的五大要素:空,風,水,火,地。從上到下分別是:
· 寶珠形(代表空)
· 半月形(代表風)
· 三角形(代表火)
· 圓形(代表水)
· 方形(代表地)
五輪還可以代表頭,面,胸,腹,足。
(資料來源: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File:Wulunta_shiyi.JPG, 維基百科:2009/10/1)

五輪塔圖

密教用以象徵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五輪之塔。又作五輪、五解脫輪、五輪率都婆、五輪塔婆、法界塔、率都婆等。
五輪塔系以金、銅或石製成方、圓、三角、半圓、寶珠的形狀,由下往上依次堆積成塔形。由於方圓等五形為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的標幟,故多於其表面順次刻五大的種子,或於各輪的四面書『阿阿闇惡』(a a^ am! Ah!)等字。
五輪塔原表大日如來法身之形相,塔內奉置舍利;然後世轉而作為墓標之用。日本高野山從『一の橋』至『奧院』的參詣道兩側,林立著大小無數的五輪塔,頗為壯觀。
五輪塔由下疊上︰地輪黃色六方形,水輪白色圓球形,火輪紅色正三角錐形,風輪綠色缽形,空輪藍色摩尼寶形。五輪之種子字分別為阿、鍐、覽、唅、康。五輪塔綜合五大,故以之代表佛之法身。
(資料來源:http://dfazen.mysinablog.com/index.php?op=ViewArticle&articleId=592569, 2009/10/1)

佛光大辭典網路版:http://www.fgs.org.tw/fgs_book/fgs_drser.aspx請用「四大」跟「五大」的關鍵字搜尋

本篇發表於 子計畫一工作執行, 資料文獻蒐集。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。